心流 = 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 + 百分百的投入和专注 + 充满乐趣的体验
构成心流的几个要素
- 有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 必须能全神贯注
- 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
- 充满乐趣而不是享乐
- 进入忘我状态
目标主导反馈
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目标会带来不同的反馈,取决于你对这件事情最终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
全神贯注
所谓专注,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只记得30秒以前的事,且往后想5分钟的事”,使时间集中于一个点而变得更紧凑。
忘我状态
自我的执着很消耗精神能量。自我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心流状态下没有自我反省的空隙,因为投入在一件愉快的事情上的暂时“忘我”,不再一心一意想着自己,才有机会扩充自我的概念,打破自我的局限。
心流在工作中的表现
把工作视为游戏——有变化、适度而有弹性的挑战,目标明确,有立即的回馈。
工作与心流的悖论
现代人的工作观导致工作本身与实现自我目标相背,难以在工作中达到最佳心流体验(貌似无解 😅)
心流与人际关系
当一个人可以依赖别人的情绪上的支持时,就不太容易被疾病或其他不幸的事件击倒。
学会独处
熬过孤独的唯一方法就是设法整顿注意力,不让精神熵损害心灵,维持心灵的内在秩序。
家庭关系里的心流
- 共享目标
- 发掘新的挑战
化危机为转机
-
不以自我为中心
不去控制环境,而是致力于寻求一种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途径。要达到这样的自信,一个人首先要对自我、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都要有相当的信心。
-
注意力集中于外界
注意力向内集中时,精神能量都被自我的关注与欲望吸收,很难再去观察周遭的环境,应当保持开放,随时注意外界的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
-
找寻新的出路
- 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挠我们实现目标的障碍上,消除它并重新建立意识的和谐。
- 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状况,包括自己在内,探讨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目标,寻求不同的解决之道。
何为“精神熵”
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在的无秩序而产生的精神消耗,精神熵的高低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专注度以及面对挑战时对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整的能力。